close

 

小說《湯姆歷險記》裡小湯姆有一間樹屋。現實世界裡,府城安平之觀光賣點也有一座樹屋。把「樹」與「屋」兩個本不相干的物件組合起來,有點有巢式的野趣,感覺上年代久遠,甚至遠自洪荒時代。樹與屋的結合,浪漫元素具足,但顯然不適合人居。

 

而把「溪」與「樓」兩個相異元素組合起來,又會碰撞出那種火花呢?

 

在溪河上建樓並非天方夜譚。1996年我參加一個教育考察團來到法國羅亞爾河谷地區的雪濃梭堡,據說此堡是最具女人香的古堡,與六個女人的美麗與哀愁相關,故事如何我已不復記憶,倒是古堡建在羅亞爾河的支流雪河之上,居然橫跨兩岸,令人拍案叫絕。這是考察行程中最最驚豔,也最最記憶深刻的浪漫經驗。

 

而所謂「在福安坑溪上建樓」其實是虛擬的,須把時空錯置才可能得到其結果,我想動畫高手應可輕易完成這個不可能的畫面,但意義應該不大吧,畢竟它並未發生過。

 

台南府城的福安坑溪大概在1920年代乾涸,半個多世紀後的1982年,台南女中的中正堂(現改為學生活動中心)才蓋建起來,其位置據建築師王秀蓮校友回憶,即在古代福安坑溪之上。

 

由於經費嚴重不足,但又得滿足克難時代一屋多用途,實現「萬能主義」的需求,王秀蓮校友在陳永英校長的請託下,接受此嚴峻的挑戰,我想如非校友情誼,應是不可能吧。

 

建地原來就是學生的腳踏車停車場,新建屋當然不能沒有舊功能,遂採因地制宜原則,將地下一樓鏤空,利用原來的溪底河床,除了西側有實體建築外,其餘乃用水泥列柱撐起,此法免去了大量的土石挖掘與填補的繁複施作,是具創意又省錢的方法。而創造出來的廣大空間,除作為學生停車場外,部分則成為韻律活動、軍訓或課外活動之使用空間,真正發揮其多元功能的特色。

 

一樓地板略高於大埔街路面,遠看,則樓房南北兩側彷彿安放在福安坑溪兩岸。於是,則地下一樓的水泥列柱彷彿橋墩,整座中正堂就成為高聳的橋。一棟建在福安坑溪流之上兼具雄偉、美麗與浪漫的樓房於焉誕生。

 

王校友回憶,原來的V形河谷地,恰好是排球運動的絕佳場所。河床是球場,而兩邊高起的河岸剛好就是觀眾席,看來台南女中與排球還真是相當有緣啊!

 

中正堂二樓座位底下原開有通風口,據說早期空氣對流效果不錯,頗有現在強調的綠色建築的設計況味。後來在陳麗卿校長時期不知何故將此通風口以壓克力板封住,對流的機會大減,室內溫度就只好完全依賴費電的中央空調了。

 

民國70年代,台灣對身障者的保護觀念不成熟,昔時之大樓當然不會有今日的無障礙設施。幾年前學校在中正堂南側側邊加蓋了電梯,雖提供了基本功能,但新梯與舊樓頗不搭嘎,使用上的限制也削減了它的實用價值。在此樓召開的兩年一度的校友大會,讓原建築師王秀蓮校友頗有感觸。年齡日增的校友對入廁方便性多少有些怨言,重情的王校友擔心怠慢接待,致使返校與會的意願低落,眼看新梯顯然幫助不大,或者正在構思解決之道呢!

 

台南女中畢竟沒有真能在溪流之上建樓,滄海桑田,歷史並未給予如此難得的機會來創造特殊的校園景緻,一切只能徒託空想。但因著時間上的距離晃隔,空間上的迷離交錯,總是留給後人無限浪漫的想像。歷史豐富了樓舍生命的深度與厚度,叫人謙卑伏倒,這就是所謂的「人文」精神,一個傳統深厚的名校,如果缺了人文的思考向度,是否還能享有榮光,恐怕才是一件令人擔憂的事。

 

若有機會坐在中正堂,不管是無聊的集會、催人入眠的演講,還是同儕們或精彩或爆笑的演出,請記得在擁擠忙碌的腦袋裡,挪出一個小小空間,一段短短的時間,想像有一條河,靜靜地在你的腳下流過。……

 

寫於2009.6.2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莫名海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