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學生在5月26日南女百週年一高女開課日紀念音樂快閃活動中,選了包括「木棉道」在內的幾首歌曲演出。以我對南女歷史的了解,這樣的選擇有些特別。

 

在僅存少數的早期學校文獻中,很少有木棉樹的資料,畢竟南女校園前身應是果園,雖然隨著學生人數的增加,很多果樹逐年被砍,其生長地紛紛變成教室課堂。從現存的幾株芒果樹、龍眼樹、蓮霧樹的身上,依稀仍可感受到當年結實累累、果香處處的盛況。但木棉並非其列。所以,從預計的節目單中推敲,學生的特別選擇可能是在100年的歷史中,挑出不同年代的幾首作為代表吧!

 

「紅紅的花開滿了木棉道,長長的街好像在燃燒……」1978年開始紅遍年輕族群的校園民歌,從誕生至今竟也流行40年了,18歲的青春學子選擇他們父母純真年代的歌曲以為100年老校的紀念,不管是有心還是無意,都是一件頗富意義與趣味的事。

 

現今南女校園裡的確有木棉,雖沒有成道的氣勢,每年也都會應景地開花。應該是1990年代種植的吧,位置就在今日總務處北側窗外,三層樓的高度,緊埃著建築長著幾株,缺乏遠遠觀看的距離,又被周遭的雜色掩去英姿,幹瘦枝疏一副營養不良的樣態,葉不能遮蔭,花少得無以鬧春,或者就因為這樣,很多人竟都不知它們的存在。

 

1918年一高女(當時應稱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女學校)從兩廣會館遷入本館(今稱自強樓),至1927年之前,南女校園並不存在木棉樹。文獻上的木棉出現於1938年(昭和13年)一高女的畢業紀念冊裡,其中一張慶祝南京陷落的學生遊行照片,及創校20週年的大合照,則顯示至少在1937年木棉樹即已高大矣!

 

木棉於春天開花,在臺灣一度被認為是原住民的季節樹,據說家中或部落裡都種有木棉,開花時則代表春耕的時候到了。但有人考證應是莿桐而非木棉!無論如何,在臺灣鄉間,木棉是常見開花的樹,其棉絮在貧窮的年代裡是可以利用的資源,筆者小時候老家後院就種了一棵。

 

在校門口種一棵高大的木棉,位置在今天進校門後的右前方大王椰子那兒,與左前方的玉蘭樹相對。當春天來臨,從大埔街走來,無論從東還是從北,遠遠地便可以看到大大的、紅橙橙的花燦爛地迎接正青春的學子,見花心喜,這樣的「設計」應該還頗有教育目的的。

 

1945年後進入臺南女中時代,木棉還在嗎?從1953年畢業紀念冊觀之,則顯然已芳蹤杳杳矣。直至1990年代某年,以四五株相伴的姿態,悄悄地再一次出現在校園一隅,花自開謝水自流,二月葉盡落,三月鬧枝頭,以安然的樣貌,自在地詮釋歲月之靜好。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木棉 畢業紀念 音樂快閃
    全站熱搜

    莫名海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