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聽聞校方將「中正堂」更名為「活動中心」,忍不住想要鼓掌。既而一想,不知改名原因為何,冒然出聲,會不會太過魯莽,再一次落入政治窠臼,故此就忍住了鼓掌的衝動。
1945年以後,國府治台,政治符號充斥,本應單純的教育,更是政府掌控的重點,從此建築物以中山、中正為名者所在多有。1982年落成的本校中正堂,即是此政治氛圍下的又一產物。
2004年某日,時任學務主任的筆者,在一次與學校新校長的閒談中,非正式地建議移除蔣介石銅像。當時他正思改變校園風貌,而蔣介石銅像底座已有部分破損。我基於教育本質,認為校園中矗立政治人物的銅像其實並不適宜,故將此意見提出。以當時台灣的政治氣氛,或許真有機會讓教育的回歸教育,但政治色彩偏綠的校長,明顯不願意做此教育投資。不想2008年10月初,剛到任不久的校長就把「中正堂」改名了。
因已脫離行政兼職,無法知曉為何而改,如果是因政治因素而改,即使符合自己原來的改革初衷,掌聲我選擇保留;如果純粹從教育的立場出發,那真要不吝地給予大大久久的鼓掌。
台南女中中正堂落成啟用於1982年9月4日,當日即71學年度開學典禮。當時是第八任校長陳永英在任,建築圖由二高女第22屆、高中第1屆校友王秀蓮設計規畫,所費工時一年。
中正堂原址應位於清領時期福安坑溪北岸,日本離台以後由學校向台南救濟院租用,1981年以前作為學生腳踏車停放之用。因處於校門西側,鐵皮搭的車棚外觀破舊,確實有礙觀瞻,且每年都要支付租金,影響學校財政運作。政府於1980年向救濟院收購此地後,經陳校長多方努力爭取,一座光復以來最巍峨壯觀的大樓便亮麗地座落在台南女中校門之西。
啟用之初,於10月國家慶典期間,台南市府借用為千人美展會場,當年之區運大會(今之全運會)也借用此地作為女子籃球的比賽場地,可謂風光一時。1990年代初期大樓屋頂曾進行強化處理。截至1998年新體育館落成啟用前,它還是學校重要的室內運動比賽場地。
本大樓自地下室起共分三層。底層原作為韻律活動、軍訓操演及課外活動之用,現已作為停車場;一樓有新式舞台、櫸木籃球場、活動籃球架,及國樂社、吉他社、古箏社社團活動室;二樓則為觀眾席。一、二樓座位可容納全校師生,故各種重要集會及表演活動均於此大樓內進行,師生共聚一堂,情誼倍增,樂莫大焉。
大樓雖已改名,但一時之間,沿用舊稱呼的仍然居多。我發現,即使嘴上稱「中正堂」,其實心中已經沒有多少政治意味了,窮盡一世菁英戮力爭取的目標,已在時間的淘洗下完成,既非轟轟烈烈,似乎也了無喜悅的感覺,歷史真的開台灣政治一個大大的玩笑嗎?
稱為「活動中心」,從正名的角度觀之,則應該是重視活動的了,但在升學考試占用莘莘學子絕大部分時間的現實教育環境下,重視學生各項活動的台南女中,能否堅持傳統,則是件值得關心的事,歷史可別又開了「活動中心」一個玩笑!
寫於2008.10.13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