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7年的台南女中校慶,有別以往的呈現方式,將一高女90週年、二高女86週年並列。考諸全台,應是唯一特例,何以如此,不從歷史沿革探索,只從心間臆測,嘴上侈言,非但無濟於校務,而學校歷史發展之真相,恐將永無澄清之日。

 

對台南女中而言,源自於何時其實並無根本分別,一樣都是歷史悠久,一樣現在都是名校。但是對一高女與二高女而言,事情顯非如此單純。歷史在1945年開了一高女、二高女一個玩笑,出了一道難題讓後繼的台南女中來處理,但在特殊的政治氛圍下,六十幾年來,一直曖昧以對,其中糾葛,逐漸在老成凋謝,文獻散佚的狀況下,治絲益棼,若不趁機及早處理,時日遷移,則將更難說清楚了。

 

在台的二高女校友現有一百餘人,一高女校友僅存個位數。而一高女在日本的校友會,於2006年聚會之後,亦將走入歷史。歲月催人老,但歷史課題終究不可依賴時間之淡化之而漠視,視為已然解決。真相固難追尋還原,卻也不容扭曲誤傳。

 

源頭之一

在南女現存有限文獻中記載,本校始於1917517。為因應來台日籍女生漸增,已有設置高等女學校之必要,遂在兩廣會館處(今台南市警察局一帶)設立「台灣總督府高等女學校分部」的臨時校舍,1918年下半年後,因新校舍次第落成,便移入今址續展新猷,臨時校舍則全部做為寄宿生宿舍。1922年更名為「台南州立台南第一高等女學校」,這就是通稱「一高女」的由來。此後直至1945814日本投降,一高女師生陸續遣送返日,資源設備一空,幾已形同廢校。一高女共歷28年、9任校長、2千餘位學生。

 

源頭之二

南女另一源頭始於1921年。在台籍有心人士奔波努力下,台人女子終亦享有接受中學教育之機會,校名稱為「台南州立台南女子高等普通學校」,原為三年制,192241更名為「台南州立台南第二高等女學校」,改採四年制,通稱「二高女」。開校之初也暫借兩廣會館上課,19243月後移入今中山國中處。日本投降後,因二高女絕大部分皆為台籍生,學校主體仍在,國民政府來台後,派黃濬校長接收一高女、二高女,但因一高女空虛,二高女乃為當時之校務中心。19462月,為防台南師範占據一高女校地,遂舉校遷入原一高女校地。194791一高女和二高女奉令正式合併,改為「台灣省立台南女子中學」。總計日治時期之二高女共歷24年、5任校長、22百餘位學生。

 

再論源頭

19459月二高女改為第一女中、一高女改為第二女中,在台人意識掛帥,盡力摒除日本殖民色彩的思考下,事屬必然。此種發展形態和其他地區類似。本來一高女、二高女仍會像兩條平行線或是歪斜線般延續下去,但是歷史到此卻轉了一個大彎。

 

19458月二高女復學,11月一高女台籍學生及未回國之日籍學生先後併入上課,一高女時代似已終結,整個台南地區女子公立中學以二高女為主體,已是歷史事實。194512月行政長官公署發布黃濬為第一女中校長,但並未有第二女中校長之人選發布,為何如此頗耐人尋味,尚待其他文獻釋疑。但可以確認的是二高女地位因時空環境的轉變,已排到一高女前面,甚至變成唯一的存在。

 

接著19462月又因台南師範搶占一高女(第二女中)校園的刺激,引發二高女(第一女中)全校師生將包括學生課桌椅等設備搬入,其事實即是二高女「入據」一高女校園。然後194791一高女併入二高女,二校正式合併,校名亦因此改為「台灣省立台南女子中學」,二高女時代也跟著結束,進入「台南女中」時代。

 

雙源頭時代

台南女中便是在上述繁複的狀態之下誕生發展,往後的文獻便也雙源並現,各期校刊《南女青年》和歷屆畢業紀念冊之學校簡史均從一高女說起,但內文之年表卻有時從一高女,有時從二高女起述。

 

或以為《南女青年》和畢業紀念冊均為學生刊物,當不得真。那麼從學校官方文獻則發現也是雙源並現。比如光復後第四任景生然校長時期有一份上呈教育廳之校舍調查文獻對台南女中的沿革簡述為:「本校成立於民國十年,原係台南州立台南第二高等女學校,光復後改為台灣省立台南第一女子中學……。」從此份難得保留的重要文獻來看,官方承認的台南女中確然是從日治時期之二高女發展開來的。

 

衡諸當時特殊的政治環境,及19458月日本戰敗後整個一高女校園事實上處於空虛狀態觀之,官方以台籍學生就讀的二高女為台南女中源頭的觀點,無寧是必然的。

 

此外,現今南女校旗圖樣與二高女近似,校徽承襲修改自二高女校徽,校花桔梗則本為二高女之校花,這些都淵源於二高女,而和一高女較無關聯。

 

但是從學校有關週年校慶的計算方式來看,卻又有另一番景象。光復以後的校慶週年以1945年為起算年,與一高女、二高女都無關。1987年以後則從一高女起算,二高女的週年則完全消失在官方文獻中,直至2007年。

 

一高女自有畢業生以來便成立了「綠ケ丘同窗會」,二高女畢業生則成立了「豐榮會」。可怪的是,光復以後兩會乃各自召開,全非由「南女校友會」辦理,其週年紀念儀式並且與學校均不相關。

 

其實冥冥之中有一種力量讓一高女、二高女相合。當今南女校旗,其構圖為南女之校徽安立於一片綠翠之中。底色為綠,乃承襲一高女之校旗之綠底,且其校園代稱為「綠丘」,代表位置在南女最高點即今日的游泳池,當時四週皆為翠綠之喬灌木,「綠丘」乃指四時常綠之小土丘;而如前所述,校徽明顯承自二高女。故以校旗而言,前人在不知是有意或無意為之的情況下,在台南女中出現時,已將一高女和二高女以一種巧妙而且公平地方式結合在一起。此外,二高女校旗之底色為紫,「豐榮丘」或「豐榮園」為校園之代稱,代表位置在今日中山國中的西側操場;而「豐榮」在日文有朝陽初升,萬物欣欣向榮之貌,隱含中文「紫氣東來」之吉祥寓意,如今也在公認的台南女中校花紫色桔梗身上獲得傳衍。

 

結語

歷史無情,綜上所論,台南女中承襲自二高女殆無疑義,無論從事實發展、以及官方文獻的記載,或是作為學校象徵的校旗、校徽、校花……等,在在都傳承自二高女。遺憾的只是二高女校園、校舍已難追憶。

 

歷史有情,即使官方文獻曾經讓一高女被併,但台南女中美麗的校園、校舍承襲自一高女,卻也是不爭的事實。

 

而從情感的角度來看,「青山依舊在」,一高女校友擁有實際的想念投射的對象,這已是最大的回憶資產,除了欣慰外,那裡還會有遺憾;而二高女實體已成「明日黃花」,追憶虛擬無所憑託,心中固然幽幽暗嘆,然而校旗、校徽、校花之精神意義,不正是抽象無比而又難以捉摸的情感之所在嗎!

 

台灣文學與史學研究者陳芳明博士強調:「懷鄉本來就是最高的情操」。一高女、二高女的實體與精神,分別顯現在今天的台南女中身上,再分彼此,豈不是落入殖民帝國的差別對待企圖之中。往者已矣,何必再重蹈殖民帝國的覆轍。「族群不是融合,而是共存」,對一高女、二高女的雙源存在,台南女中似亦應作如是觀。割捨任何一個源頭,無論如何,都不能亦不宜。「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尊重每個人的歷史記憶,正是南女文化更為豐富而多元的發展脈絡。

 

台南女中已遠之二哲人,樹立典型於夙昔,後輩之小女子們青春的臉上映著紅樓的朝陽與夕照,展卷深思,抬眼處,校旗翻飛,悠悠情意自在穿梭於椰風谷之四季花香中,一高女疊著二高女,二高女疊著一高女,影像似分實合,淡出淡入於南女人的眉間心上。

 

楊牧在史詩般的《吳鳳》最後寫著:

 

啊吳鳳,你會歡喜知道我們

在佳冬樹下深埋一塊磐石

我們把兩手張開如半月

表示期待愛的團圓

 

我們把兩手張開

我們期待

我們愛

 

台南女中的命運和一高女、二高女密切相連,請以寬廣的情意相互繫鎖,並期許一個燦爛的未來,既屬於一高女、二高女,更屬於展翅欲飛的南女。

 

寫於2008/12/10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莫名海域 的頭像
    莫名海域

    莫名海域

    莫名海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